“林**,我这里现在真的没得货了,明天一定优先给你300斤鲜菇,好不好?”九月八日上午八时许,在四川广安市邻水县冷家乡溜石壁村废弃的村小操场上,记者老远就听一个粗旷的声音从蘑菇房传出来。
初次接受记者采访, 皮肤黝黑、敦厚朴实的到养菇专业户林华兵有些手足无措。当记者问刚才在和谁通电话时,他打开了“话匣子”。作为邻水县城南门桥农贸市场的*大的灰平菇供应商,有好几个批发商争着催他供货。
他喜忧参半地对记者说:“销路是一点也不愁,现在每天产量只有1000斤左右,只好经常给搞一些‘平衡’”。不一会,林华兵的电话又急促地响了起来,只听见电话那头传来:“林**,你上午发来的300斤鲜菇卖完了,能不能马上再发几百斤过来嘛,客户等到要!”
“按现在市场价每公斤是4元,每天收入有一千多块,今**10万块*是不成问题的,比打工强多了!”在一千多个平米米的菇房里,密密麻麻的菌包上伸出无数把“小伞”。一直为产量发愁的林华兵看着自己的“创业园”,**次露出了欣慰地笑容。他信心十足地告诉记者,在年底将发展到5万个菌袋,产菇量达到20万斤。
“这个小伙子给我**印象就是很有干劲,他**次来到乡上来申请要办一个规模种菇场,我们党委**就决定要千方百计地帮扶他一把!”年轻精干的冷家乡党委书记周正平对林华兵的赞不绝口。原来,林华兵通过亲朋好友筹资不足1万元,购买菌种等原材料的“缺口”达1万余元,又没有申请贷款资格证,贷不到资金。陷入“无米下锅”困境的种菇场迟迟无法启动。林华兵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到乡党委**求助。新上任的乡长袁应利获悉后,庚即与当地信用衔接协调,及时化解了林华兵的“燃眉之急”;林华兵看中了本村废弃的村小这块“****”,不但建筑完好,面积大,而且附近又无人居住,隔菌消毒极为方便,但是不通电、不通水。乡、村干部马上与相关部门联系,迅速解决了养菇场的用地和用电问题,并联系一支专业打井队为养菇场打了一口深水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