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5年和2016年出现的30宗高价地中,除北京与上海个别项目入市较早外,普遍面临入市难题。有房企人士认为,调控政策的常态化倾向,将从根本上改变房地产项目的核算模式。土地投入产出比下降,加之房企**难度增大,将使这些高价地项目面临“夹缝中求生”局面。
进入四季度,土地交易明显冷却,但早前成交的高价地,已经进入开工阶段,*快将在明年入市。这些高价地的命运如何,可从此前的项目中找到参照。
近日,中原地产对*近三年产生的50宗高总价地块进行统计,发现有32宗地块产权在拿地后出现变动,多数变动是为引进合作方,分担资金风险。其中,2015年和2016年的30宗高价地,入市部分甚少,销售规模仅相当于总地价款的11%;与潜在货值相比不足一成。
易居克而瑞此前的一份报告也得出类似结论,该机构发现,去年成交的50宗“高价地”,到今年11月中旬有14宗尚未开工、29宗已开工未开盘;已开盘的7个项目受困于限价政策,去化表现平平。
虽然“高价地”项目的操作难度本就大于普通地块,但在历史“大年”仍然入市艰难,似乎是一种不好的预示。上述两机构都认为,从目前的政策指向来看,今年新出炉的这批高价地前景难言乐观。
有房企人士认为,调控政策的常态化倾向,将从根本上改变房地产项目的核算模式。土地投入产出比下降,加之房企**难度增大,将使这些高价地项目面临“夹缝中求生”的局面。
此外,调控政策使得房企资金回笼速度受到影响,尤其对于部分区域性中小企业;而“高价地”项目开发无疑需要高成本投入,资金不到位也造成工期拖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