过桥米线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。相传,清朝时滇南蒙自县城外有一湖心小岛,一个秀才到岛上读书,他的娘子常做他爱吃的米线送去,但等送到岛上时,米线早凉了。后来聪明的娘子发现鸡汤上那层油可以让汤保持温度,如果把佐料和米线在吃时再放,味道更加鲜美。
于是她先把肥鸡、筒子骨等熟好清汤,上覆厚厚鸡油,米线在家烫好,配料切薄,到了岛上后用滚油烫熟,之后加入米线,鲜香滑爽。此法传开,人们仿效,因为到岛上要过一座桥,也为纪念这位贤妻,后世就唤作“过桥米线”。
这家黄牛汤过桥米线位于昆明的洋人街,招牌就是先喝汤味更香。我们点了土鸡过桥米线与黄牛过桥米线,相比之下,我更喜欢后者。浓浓的牛肉汤头,劲道的米线,适当的调味,按照店里的规矩,喝了汤,再倒入米线与牛肉,果然鲜美之极。
饼在云南被称作粑粑,当地人爱吃洋芋,所以将其发展成为一枚美味的街头小食洋芋粑粑,他们将洋芋洗干净,煮熟,剥皮,捣成泥状,加入适量的面粉制成的糊放在勺中,浸在油锅里炸至金黄,取出后即成一圆勺状,边上较薄,中间稍厚。洋芋粑粑有多种做法和口味,我走街串巷时就顺手买上一小袋子,2元*一个,炸的外酥里嫩,喷香可口,夹着肉末,花生等,捞上来后撒上一把椒盐与辣椒面。实惠又好吃。
云寨米线纳西香,大*煨骨熬神汤。食中自有神仙在,变化成形考吃堂。这是我在当地听到的有趣说法。这就要先说说纳西了。传说在古老的云南,有一个纳西族群,有一年大旱,族人陷入饥慌,有位母亲为了省下更多的米饭给儿子,把少量大米研成粉末,掺了马铃薯煮来吃。有天发现这煮好的米粉变凉后成了类似胶状的东西,她尝尝还蛮有韧劲,口感不错,于是把冻成胶体的米粉切成长条放在锅里煮,没想到这米粉不但没有融化开,而且变的更加劲道有力,连儿子都爱吃。就这样,这种条状的煮米粉迅速传到了整个村落,在纳西族一直流传下来。也就有了现在的纳西米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