产业基金的定位,不同于一般PE,是为其实业母公司服务的。其投资目的,是为了**母公司的利益。**的方法不外:1、收购同行,横向扩张;2、扼杀同行,保持优势;3、兼而有之。
收购同行,因为不是拿去上市,无法享受资本溢价,所以产业基金给出的价码往往低得可怕。比如互联网产业,一家游戏研发企业,财务PE来投,往往8倍以上(感谢博瑞收购梦工厂制定了行业底线,我们投资人可是很郁闷),而18来收,5倍以内不说,分期付款不说,还拿走企业产品**代理权。
扼杀同行,创业者多为互联网行业,18收下的团队的历程,想必不用多说。兼而有之者也**费言。总之,产业基金的*,拿着**比财务PE难受得多,被坑的几率也大大增加。
层级森严的大机构
层级森严的大机构。这个*具欺骗性,我就多说几句。很多年轻的创业者认为,投资人越大越靠谱,看到诸如软银赛富、九X、达X、X创投(还是给同行留点面子来日好相见)之类的大机构,就心生仰慕。其实不然,有统计证明,此类机构的投资上市比,远低于中小投资机构。
究其原因,不妨打个比方:一个老师教60个学生的班,和一个老师教5个学生的班,哪个班教出来的学生能力更强?大投资机构的模式,是博概率,重投前轻投后。看项目的时候眼光苛刻,一旦决定投资,撒手**管——也管不过来,特别活跃的某张姓投资人自己声称一年看几百个项目,怎么管后期。
但企业上市,投资只是其中非常初步的一步。有好的业务,有*,离上市其实还很远。股权架构、税务安排、关联交易、股东身份、二轮**可行性、企业管控、法律瑕疵、或有事项……这些上市时会被刨根问底的问题,在初期解决代价很小,到后期甚至可能无法解决。创业者是肯定不懂的,要靠投资人
而一个投了你之后,只在董事会才会视频表决或传真表决的投资人,是没有精力(其实很多投资人甚至没有这个专业能力)来帮助创业者解决这些真正的问题。一旦留下后患,贻害无穷。比如业界知名的久游,投资人够**吧,凯雷招商局淡马锡。可这么**的投资人谁也没提出被诉讼没法上市的事实。
加之大投资机构,决策层与操作层离得太远,沟通效率低下,权责不明,导致问题频发。创业者对谈的基金代表人,名片头衔动不动就是经理(PM)、董事(DM)、助理(VP),以为很牛很**。其实真相不是这样。
透露个行业小秘密,大多数时候,经理就是入行2年以内的学徒,负责写报告跑腿,类似餐馆的跑堂;董事一般入行3-5年,有一定专业能力,可以带队,但不能决策,类似你吃饭发现汤里有苍蝇后叫出来应付你的“大堂经理”;助理,一般是区域合伙人的副手,有一定话语权,但同样,没有决策权。